中山先生此時在美籌款,得知起義成功,原本想立即束裝回國應戰。但深思革命成功後首要之務在於獲得各國承認,他分析各國對中國革命的態度:德俄二國反對,日本是民間同情,政府反對;而英國是民間同情,政府立場則未定;故決定先到英國進行外交工作,以解決民國建立後在國際間的問題。
同年十一月初六(12月25日),中山先生回到上海,迎接他的是黃興、陳其美等相隨多年的革命同志,他走下船,微笑的看著睽違十五年的祖國,多年海外流亡生涯後,他踏上故土開始一連串的建國工作。
初十日(12月29日),各省代表選舉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隨即通電各省軍政首長,以「公僕」自居。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四十七歲的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發表宣言。
中山先生就職後即制定《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並提出各部總長人選。民國元年一月二十八日,臨時參議院成立,中山先生率各行政首長蒞會,致詞時談到:「革命之事破壞難,建設尤難。」以此期勉與會者以國家建設為要務。雖然當時各地戰亂仍未完全停止,但中山先生在他短短的任期中,施行了許多劃時代的政令及措施,如宣布國內各民族界限一律消除、禁鴉片、禁纏足、禁止販賣人口、禁止官吏違法、統一財政、注重農業,關心農民疾苦、辦理救濟等,可謂奠立開國宏規,使國家氣象一新。
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滿清正式走入歷史,同時結束了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專制政體。清帝退位次日,中山先生向臨時參議院辭去大總統一職,為了大局,為了國家能夠早日統一,他毫不戀棧地將大總統一職讓予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