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薇閣捐助經費
在革命史上,先有臺灣幼女為革命出錢的記載,1908年,雲南留日學生開雲南獨立大會於錦輝館,到會者數千人,各同志先後演說,宣佈清政府罪狀,在場聞者感動流淚,慷慨解囊,捐助會費,有臺灣遺民林某的五歲幼女亦解囊相助。
在中國革命史上最壯烈的一次起義-辛亥三二九之役發難之前,預定籌款100,000元,美洲方面捐了77,000元,英屬南洋捐了47,000餘元,荷屬南洋捐32,000餘元,而臺灣方面捐出若干雖無紀錄可考,但單以林薇閣而言,就有3,000元日幣的捐款。
 |
林薇閣 |
|
林薇閣,別號肇權,世居臺北大稻埕,原是從福建龍溪遷臺的世家子弟,林家聘請了由福建侯官來臺的蔡法平為其管龐大的產業,因此建立了林、蔡兩人長期的賓主兼密友關係。兩人都懷有壯志雄心,結成志同道合的同志。他們參加林森(子超)在上海所組織的革命團體-福建學生會,居於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林森遂偕同福建學生會的全體會員加盟,林、蔡兩人自然也就成為同盟會的會員了。
三二九起義之前,同盟會第十四支部部長林文(時塽)應黃興(克強)之電邀,決定率領十九位同志由日本前往廣東參加。然而志士們由日赴粵的這筆旅費,卻不易籌措。事聞於
林森,林氏遂派遣陳與燊赴臺,透過王孝總的介紹,商請林薇閣和蔡法平兩位同志設法。林薇閣聞悉革命黨人將於廣州起義的消息後,立即捐獻日幣三千元,做為同志們的旅費和購械之用。有了這一筆款項,第十四支部的各位同志始能如期趕到廣州,參加轟轟烈烈的三二九起義壯舉,用自己的鮮血和頭顱寫下最光輝的革命史篇。
|
二、許贊元、羅福星參加起義
出錢之外,臺籍志士也曾經當仁不讓的實際參加過革命的戰鬥。根據已發現的史料文獻證實,最少有兩位臺籍志士曾經參加過黃花岡之役。第一位是臺南籍的許贊元,他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許南英的次子,名作家許地山(筆名落花生)的胞兄。許南英在甲午割臺抗日之役失敗後,攜眷內渡,當時許贊元只不過6歲,至辛亥年3月29日,革命黨人在廣州起義,年方23歲的許贊元即躍身而起,參與了這次的義舉。直到黨人起事失敗,許贊元也不幸被捕,碰巧清軍副將黃培松與許南英有舊,認出許贊元就是許南英之子,偷偷的把他釋放,許贊元因此成為三二九之役少數生還的義士之一。
第二位參加三二九之役的臺灣志士是羅福星。羅福星,字東亞,號國權,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高思鄉大地村。清光緒12年1月21日(1886年2月24日)出生於僑居地─印尼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他的父親名經邦,祖父名超六。祖父對羅福星一生的影響很大,祖父從小就遠離家鄉,前往印尼從事築路工作,並與當地華僑結婚父親娶的是當地土生華僑,因為具有荷蘭與印尼血統的混合,所以羅福星膚色黝黑,身材瘦長,相貌酷似西洋人。甚至有「俄國佬」的外號。
羅福星在滿週歲時,隨著父母自僑居地遷回廣東故鄉,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六歲啟蒙,誦讀中國經籍詩文。十歲時,再回到印尼僑居地,就讀於華僑中華學校,學習荷、英等外國語文,直到中學畢業。當時革命思想風行海內外師生之間更是公開的談論和傳播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學中的羅福星耳濡目染,受到孫中山先生思想的感召,從此立定志向,隱然有獻身革命的抱負。
|
|
 |
羅福星(1886~1914)
|
|
 |
"華興會"會長黃興(中坐者)與部分同志合影。 |
|
三、1903年,羅福星十八歲那年,隨祖父來到臺灣,寄居苗栗一堡牛欄湖莊(今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並就讀於苗栗公學。
從印尼到臺灣,羅福星親身經歷了異族的統治,因此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在臺灣居留的幾年當中,他深切的體會到臺灣同胞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所受的痛苦,因此更興起他憂國憂民的情操。他認為身為中國人,須瞭解自己國家的民族和文化;須瞭解自己國家的處境,更應該有自立自強的決心和毅力。
|
羅福星進一步以為,要驅逐日人在臺灣的統治,先要參加祖國的革命運動,推翻滿清,才有光復臺灣的希望。所以他決心不再臺灣升學,並勸他的祖父拋售所有在臺灣的產業,一齊返回廣東故鄉。1907年,羅福星在返鄉路過廈門時,經革命志士的介紹,加入同盟會,矢志革命。受知於丘逢甲,任為廣東視學,兼廣州府學堂監督。其後,赴爪哇一帶視察僑務,任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結識胡漢民、黃興、林時塽、趙聲等革命同志。年底,至緬甸,任緬甸書報社主任。光緒34年(1908)冬,孫中山先生偕胡漢民至曼谷,往謁見,提出抗日復臺大計,並表示願效前驅。宣統元年(1909),任巴城中華學校校長。宣統3年(1911),黃花岡舉義,隨黃興攻兩廣總督署,負傷脫險,復往巴城。武昌起義後,羅福星募集南洋義軍二千人,返國效命,實現推翻滿清的願望。
|
|